时代越发展,你为认识不足所付出的代价就会越大。
01
认知差异,是人和人最大的差异
作家史铁生曾说:人和人的区别,大于人和猪的差别。
人和猪的区别,只是思想和不思想的区别。而人和人的区别,却是巨大的思想鸿沟。
思想是思想永远摸不透的邻居,人才是人的无常处境。
作家雾满拦江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有位妈妈,带着未成年的女儿逛街。
逛街回来,女儿画了幅《陪妈妈逛街》。
妈妈拿过女儿的画一看,觉得很吃惊。
女儿的画上,没有车水马龙,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好玩的玩具。只有一根又一根,奇怪的柱子。
女儿画的是什么?妈妈端详很久,才明白过来——女儿画的,是一条一条的人腿。
女儿年幼个子小,她拉着妈妈的手,在人流如织的街上走。她没有看到高楼大厦,也没有看到美丽的装饰。她看到的,是无数成年人的大腿,晃来晃去,严严实实的挡住了她的视线。
认知高度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截然不同。
春节聚会,再次看到当时在同一个教室读书的同学。
当年大家以相差无几的成绩进入同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同样青春年少、意气风发,但十年后,处境却有了天差地别。
来自沿海的甲同学脑子活络,毕业后跟女朋友一起电商,趁着当年的红利,赚下第一桶金。又创立了自己的服装品牌,打造模特IP,集聚品牌粉丝,资产已经达到几千万。
当年专业成绩第一的乙同学,进入一家公司做文员,不善交际又规划不清,跳槽了几次,却始终只是做最基础的工作。
同学坐在一起,聊起当年一起逃课一起喝酒,不分彼此。
但再聊起当前趋势、未来发展,却自动的分了组。
有些人在说区块链、比特币、粉丝经济,有些人只能说办公室政治、婆媳矛盾、生不生二胎。
普通人在智商上,差别并不大。真正的差异都体现在认知上。
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他人,如何看待世界,将决定你如何选择、如何行动,自然也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认知差异,才是人和人最大的差异。
02
提升认知or交认知税
《2015年世界发展报告:思维、社会与行为》中指出:
贫困不单纯是缺钱,那种持续的、日复一日的与贫困紧密相连的艰难决策相当于对穷人的心理和社会资源征税,这种税加剧了认知的负担进而导致穷人做出产生持久贫困的相关决策。
这种“加剧人们认知负担的税”被称为“认知税”。
为此,世界银行特意做了一个测试:
印度蔗农应邀在甘蔗收获的收入到手前和到手后参加一系列认知测试,在卖甘蔗的收入到手后,资源稀缺状况得到了缓解,他们的测试成绩要比之前好得多,相当于智商提高了约10个点。
也就是说:
越穷的人,认知越低;认知越低,又让他们在做决策时更加短视、丧失追求、对机会不敏感,就好比对认知“征了税”。
美国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写了一本《我在底层的生活》,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作者隐藏了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潜入美国的底层社会,体验底薪阶层如何挣扎求生,求解贫穷的真相。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有了惊人的发现。你看完也许会觉得很惊悚,因为和我们身边的人如此相似:
因为没钱,不得不住在偏远地方;
因为住在偏远地方,所以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路上;
因为花费很多时间在路上,她用于提升自己和发现更好工作机会的时间越来越少。
为了应付房租和成活成本,只得做更多的兼职;
做更多的兼职,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健康;
健康出现问题,必须购入昂贵的止痛药才能坚持工作,又增加了工作成本。
他们的生存陷入一个越工作越穷的死循环。
有人说:下班后的时间决定了你的人生。
大多数人下班之后,会觉得工作已经很累,休息一下,泡个澡,追个剧,刷一下手机,然后睡觉。
只有少数人才会越过当前的困倦,看到更长远的人生目标。用下班后的时间学习、充电、实践。
前者在未来支付认知税,后者不断提升认知。你只能二选一。
《教父》马里奥曾说:
“在一秒种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
王利杰说:
“人与人之间是有认知鸿沟的,而认知鸿沟如天堑,实难跨越。”
他认为1%的认知差别导致在十年后两个人的成就差异可能超过一千倍。
人的一生当中有5%的可能性遇到一个人或一本书启发你、引导你,使你能够意识到原来自己还有5%的自行控制命运的空间。
而这5%又能够给你带来数千倍的回报,让你的人生能够有数千倍的提升。
03
认知税将越来越贵
罗振宇在2017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说:
现在,你有两个选择:
交越来越贵的“认知税”,或者打越来越残酷的“认知战”。
网络上的一个段子是:
1985年到1990年的趋势,是个体户;
1996年到1997年的趋势,是下海潮;
2003年到2007年的趋势,是房地产;
2012年到2015年的趋势,是互联网+;
2016年到2020年的趋势,是分享经济+粉丝经济。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每个趋势的红利期越来越短,留给人们反应时间越来越少,但能不能抓住红利造成的差距却越来越大。
大多数人现在用得最多的即时通讯工具都是微信。但其实在微信之前,小米就推出了基于手机通信录的即时通讯工具“米聊”。
是用QQ去竞争,还有启动新的产品?腾讯内部争议很大。
张小龙当时负责QQ邮箱,压力相对较小,于是带了十几个人开始做“微信”。
米聊比微信早,同时腾讯的无线部门也启动了另外一个产品叫Q信。
在内外部竞争的倒逼下,张小龙用三个月的时间就超过了米聊。
然后把公司所有的力量调动起来强推,把QQ的用户往微信上去导,在几个月时间里迅速发展。
随后推出语音对讲、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创新功能,让其得以一波一波爆发式发展,奠定了微信今天在移动互联网第一入口的地位。
如果当时腾讯的决策是用QQ去竞争米聊,也许今天我们用的就是米聊了。
正是出于对PC端通讯工具和手机端通讯工具不同的清醒认识,让他们当机立断做出了科学的决策,从而赢得了一大波的红利。2017年下半年,微信活跃用户已经达到将近十亿。
鼎盛时期排名广东第一的新一佳超市,去年进入破产清算。
2010年销售额仍达180万,排名全国商业连锁22位。
由于电商冲击,盲目扩张,创新思维不足、仍旧沿用以前的管理模式,使得新一佳在短短五六年内资金链断裂,破产清算。
而与它同一时期发展起来的步步高,2016年营收额达到154.7亿,2017年上半年营收额达到86.87亿。2018年,获得腾讯和京东16亿元的入股,共同发展“智慧零售”、“无界零售”。
没有太多的时间等待,认知落后,马上就必须付出代价。
在个体户时代,你家邻居吴大叔开了家小商店,他可以不用像父母一样务农种田,家里还有鱼有肉,提前进入了小康。
在下海潮时期,父母的同事辞职经商,小赚了一笔。他们家率先买了商品房,搬出了单位宿舍,后来又去了更大一点的省会生活。
在房地产红利期,一起在北京打拼的同事存了点钱又贷了款买了一套房,而你觉得还不如买辆车。过了十年,同事的房子值上千万,你的车子开了十年已经值不到买价的四分之一。
在粉丝经济时代,一个前报社记者开了个公众号,吸引粉丝1000万,每月广告进账达到500万,她就是咪蒙。
时代越发展,你为认识不足所付出的代价就会越大。
o 认知税,将成为这个世界上最昂贵的税种。
04
少交认知税,必须打赢认知战
如果想不付或者少付认知税,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打赢认知战。
打赢认知战,可以从三个方向努力:
坚持学习。
张灵泉在演讲中说:对我而言,更大的恐惧来自于你明明知道世界在变,变得如此之快,变得如此无孔不入,进入你的方方面面,但是你却并不知道它是怎么变的。
这个讯息万变的时代,新鲜事物不断涌现,思维方式更迭换代,我们要知道这世界的变化,并且跟随时代转换认知,就必须不断学习。
时代在变化,学习的内涵和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以前我们觉得要去图书馆读一本书才算学习,而现在你翻朋友圈的时候在学习、上网浏览新闻的时候在学习、听一场网络分享课或者加入一个社群也是在学习。
你可以一边跑步一边听书,也可以和小伙伴们在社群一起讨论对同一个问题的观点,学习变得更为容易和便捷。但信息源的纷繁复杂也让我们越来越难坚持。
坚持学习,坚持将碎片化和系统化的阅读相结合,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形成认知体系的第一步。
坚持实践。
韩寒的《后会有期》中说:听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呢?因为你并没有按照道理所述去“践行”。践行是让你获得认知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有些人说,自己总是遇不到机会。其实是因为你没有把握机会。你一旦发现一点点端倪,就必须马上跳进去赶紧干,一边干一边想。一定要先做起来再说。
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多问题不是通过单纯的想就可以明白。比如你不知道公众号如 何运转和盈利,你可以自己试一试,就获得了对这件事的认知。
正是由于一些基础的积累,又可以让我们获得新的机会。通过一些碎片,让我们拼出了一个图形。又获得新的碎片,拼出新的图形。
坚持深度思考。
蔡垒磊说:深度思考是一种很特殊的能力。因为它无法作为一项独立的技能去换取价值,但它又切实影响着我们的各项技能,所以算是一项非常重要又容易被人忽视的能力。
深度思考让我们可以对已经形成的知识体系进行去繁就简、去芜存精的加工,不断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也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从而最终完成认知体系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