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领导,要向曾国藩学什么?
向古人学管理,学领导力,距离最近的清朝有一个绕不开的人,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的曾国藩。
不管是企业的管理,还是领导者个人的修养,几乎都可以在曾国藩身上找到正解。
01
稳重从容,可当大事
重,就是稳重、厚重、端重、负重、自重。
领导力要与时俱进。“重”也是这样。
作为领导者,平时可以很随性,很张扬,可以跟下属打成一片,可以有自己鲜明的个性,这些都是下属所追捧的品质。
但是,关键的时候,领导者依然要体现出一言九鼎的分量出来。因为这是对领导者最基本的要求。
如何在张扬自我的个性与稳重可靠的内涵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今天的领导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领导者的决策节奏也必须大大加快,否则就会被时代和对手抛下。
领导者不能因为一味强调“重”而陷入保守,失去对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
但是这种快速变化时代,也往往是浮躁的时代,机会主义盛行的时代。
当社会处于整体浮躁的时候,组织反而需要战略定力,需要领导者静下心来思考决定组织命运的那些根本、长远和不变的要素,从而在战术层面快速应变的同时,从战略层面把握组织的根基和未来,做到居重驭轻,守正出奇。
所以“重”在今天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对领导者来说,反而是更稀缺而可贵的品质。
“重”的形式在不断变化,但“重”的内涵,依然值得体会。
02
“耐烦”为第一要义
耐得住烦躁,控制好情绪,调整好心态,就是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是职场人士尤其是领导者的基本功。
作为领导者,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话你不想说,有些事你不想做,有些人你不想见,有些场合你不想出席。
但是你必须说,必须做,必须见,必须出席。
人生不如意时常八九,领导者尤是。所以曾国藩说领导者一定要以“耐烦”为第一要义。
遇到事情不顺的时候、焦躁的时候,一定要提醒自己,须从“耐烦”二字上痛下工夫。
曾国藩给别人写信说:
我做了这么多年的官,但是我也要常常在“耐劳、忍气”四个字上下功夫。
管理者最忌讳的是什么?耐不住!轻易地发牢骚,怨天尤人,情绪化。
你身边如果有这样的朋友,天天抱怨,天天怪罪不公平、不公正、整个社会一片黑暗,愤愤不平之气太重,最后伤害的一定是他自己。
没有人愿意跟这样一个人相处。
社会上难免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但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有它的原因;你得接受现实,你才有机会去改变现实。
“耐”就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这个世界。
情绪化的反应一定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领导者的成长过程,就是“耐”的工夫不断提升的过程。
03
浑厚而非精明
精明其实是小聪明,浑厚才是大智慧。
精明是领导的第一层面,浑厚才是更高的境界。
职场上不乏精明之人,但限制精明之人职场发展的,往往就是缺了浑厚的资质和修养。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朋友,口才极好,辩才无碍,跟人相处时,锋芒毕露,咄咄逼人,往往却因此伤人于无形之中,自己还不知道。
而伤人的同时一定会伤害自己。
领导者的成功,取决于能否让更多的、更优秀的人都心甘情愿地为你所用。
“浑”其实是一种领导者的格局,一种胸怀,一种气度。
你有天下的格局,你就可以用尽天下的人才,成就天下的事业;你只有三流的格局,你就只能用三流的人才,成就三流的事业。
别人有成绩、有优点,要在公开的场合隆重地去表达它;别人有过失、有问题、有错误,要在私下场合去提醒他。
中国人最重视的是什么?面子。
你在公众场合去表扬他,是给他面子;你在私下场合提醒他,是保全他的面子。
今天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告诉你在中国文化环境下如何去把握人心、人性。
管理的核心就是人性。
说的话再对,如果被下属或者其他人认为是一种恶意的、公开的羞辱,同样会导致管理失败。
所以管理者要有“明”的眼光,更要有“宽”的胸怀。这就叫修为。
04
以识为主,以才为辅
“浑”是难得糊涂,但不是真糊涂;领导者要担当大事业,一定要“看得明白,行得倔强”。
在曾国藩看来,一个人想做大事,见识是第一位的,才能是第二位的。
为什么呢?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在环境和大势之下去做的。正所谓“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时运来了以后,天地都给你助力,把你推到顶峰;但是大势已去,再大的英雄也无可奈何。
我们个人是无力改变大势的;你非要跟大势相抗衡,你被砸得头破血流,你就是能活下来,战略上已经是失败了。
要想做大事,一定要借大势,借大势才能成大事。
要想借个势,首先要知道这个势从哪来、到哪去,靠什么呢?——识!识时务者为俊杰。
了解大势趋向以后,顺势而为,借势而上,发挥你的才能,把事做成。
一件事该不该做,这是第一位的。把该做的事情做漂亮了,这是第二位的。
不管官场还是职场,如果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做得越漂亮,可能死越快。
知道什么事情该做,靠的是识。
把该做的事情做漂亮,靠的是才。
识为主,才为辅。
曾国藩经常说自己是很愚的一个人,其实他很多事情看得非常透彻。
明有两种,一种叫高明,一种叫精明。
同一个地方,只有登上高山的人才看得遥远,只有登上城墙的人才觉得空旷,这就是高明;
同一件东西,凭空估计不如用秤称的准确,用眼打量不如用尺量的准确,这就是精明。
我们给领导者的“好评”,往往用的词是:高瞻远瞩、审时度势。
一个组织的领军人物,给组织能够提供的最大价值究竟是什么?
看清大势,看清大局,把资源果断投进去。因为这是别人代替不了的,领导者一定要高明。
但是光有高明还不行,世界上眼高手低的人太多,还要精明,精准计算。
高明是一种战略的眼光,精明是在战术和执行层面精确,二者缺一不可。
光高明不精明,也成不了事;光精明不高明,局部看得很清楚,但没有大局观,也成不了大事。
05
内方外圆
在大的价值体系之下,要学会“内方外圆”,“内方”是“外圆”的前提。
曾国藩打造核心团队的第一条就是价值观:卫道,保卫孔子道统、保卫孔子价值体系。
曾国藩作为整个大体系中的一个分子,要想做成事,前提是要学会妥协。
没有妥协是不能成事的。
曾国藩早期是一片忠心,但是直来直去,非常失败。
后来,他学习道家理念“柔弱胜刚强”,得到了所有资源的支持,处理好了所有的关系,反而实现了他伟大的理想。
学校里面老师教的都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但大学毕业进入社会之后,你会发现除了老师讲的这些道理之外,还有很多社会现象、现实问题需要去重新认识、着手处理。很多人会因此变得愤世嫉俗。
到了一定年龄以后,你会发现实际上有些东西你可以要,有些东西你也可以不要。
进和退,得和失,取和舍就变成人生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06
王阳明、曾国藩,如何选择?
有人会问:今天的企业领导者,到底应该学习王阳明,还是曾国藩?
有了王阳明的精神,加上曾国藩具有操作性的实践指导,会更好。
王阳明是心学,曾国藩是理学。理学和心学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王阳明和曾国藩有个最大区别:
王阳明极为聪明天才,一通百通,从来没有学过军事,打仗神出鬼没、各种各样的奇招,很厉害。所以如果你很聪明,你可以去学王阳明。
但是问题是很多人不像他那样聪明,只能学到一个空的东西,落不了地。怎么办?
曾国藩没那么聪明,就是一个普通人。他的特点是从下往上走。
曾国藩更适合于我们一些相对普通的人,他的操作性、实践性要比王阳明要好一些。